旺角老街的前世今生(图)【2】--港澳--人民网
人民网>>港澳

“寻访另一个香港”系列报道之三

旺角老街的前世今生(图)【2】

陈典

2013年06月03日13:33    来源:人民网-港澳频道    手机看新闻
到了晚上,你还可以欣赏到街头艺人的表演,唱歌的、耍魔术的、拉二胡的等等应有尽有。(摄影:陈典)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!
到了晚上,你还可以欣赏到街头艺人的表演,唱歌的、耍魔术的、拉二胡的等等应有尽有。(摄影:陈典)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!

旺角,这个在香港电影或电视剧里无数次出现的地方,承载了外地人对香港的想象:热闹拥挤,狭窄的街道,密密麻麻的招牌,当然还少不了警察和小混混。对很多香港人来说,旺角是他们长大、拍拖和消闲的地方。

来过旺角的人对西洋菜街和通菜街一定不会陌生,这是两条在自北向南平行伸展的姊妹街,都是南段起于登打士街,北段伸展至界限街止。它们发展到这样的形态,是后来才有的事。早期通菜街和西洋菜街的样子几乎被人遗忘。

据梁涛的《九龙街道命名考源》一书中所说,通菜街和西洋菜街的中段同属早年芒角村的菜田。通菜不耐寒,在夏天生长得最茂盛,但到了秋天即告凋零。农民常将通菜与西洋菜在水田更替种植。秋后将水田种植西洋菜,到了春季之后,改种通菜。

在开发初期,西洋菜街和通菜街曾经是一条街道。“当时这里是一条刚刚修筑的水泥路,路旁建有簇新的低矮房子,房子内安置芒角村的居民。由于常年轮流种植通菜和西洋菜的习惯,居民们在夏天把街道称为通菜街,冬天该称西洋菜街。”董启章在《地图集》里如是记载。可是,问题出现了。据说在夏天寄往通菜街的信件地址写为西洋菜街,那么,信件在冬天才能达到。这给当地居民造成了一定麻烦,于是当时政府决定把通菜街和西洋菜街分别辟为两条街道。

约在1980年代,西洋菜街一分为二,以旺角警署为界:由大埔道口至运动场道旺角警署北面为西洋菜北街,以住宅和商住楼宇为主,环境较静。由太子道西旺角警署南面起,至油麻地登打士街为止的称为西洋菜南街,以商业和商住楼宇为主。

如今西洋菜街和通菜街从80年代开始基本定型。2003年开始自由行后,这两条街道成为内地游客到港的必游之地。满街的百老汇、丰泽和各类电器专门店,一定不会让你空手而归。到了晚上,你还可以欣赏到街头艺人的表演,唱歌的、耍魔术的、拉二胡的等等应有尽有。

两条街的“楼上书店”更是香港独特的文化符号。靠着经营者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理想主义精神的坚持,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,便扎根在寸土寸金的商业旺地。在潮流名店的缝隙中,在日渐昂贵的租金压迫下,它们躲向了空中。

周日的午后,记者在西洋菜南街密密麻麻的招牌中发现一块不起眼的蓝色招牌“序言书室”,顺着招牌的指引,走进狭窄的楼道,拾级而上到三楼,再挤进只容得下三四个人的电梯到七楼,一抬头便看到“序言书室”四个大字。走进序言书室,80平米的书店书并不算多,分门别类地摆放在书架上,书店柔和的灯光、收银机的铃声、翻书的沙沙声,能够让你紊乱的思绪得以平复。10平米不到的台阶上是一个活动空间,客人可以安坐藤椅或沙发上,在古典音乐中悠然自得地品味书香。在这里无论你看到多久,甚至呆到出神,没有人会来催促你,书店店员Timmy说:“我从不介意客人买不买书,只要有人看书就好,来店里的都是热爱书籍的人,他们之间也许从没说过一句话,甚至没点过头,但却总觉得大家很亲近,看着他们我就觉得很安全、很舒服。”

如果你对旺角的印象还停留在《旺角卡门》抑或是《旺角监狱》里,黑帮混混和警察在街头追逐的场景,那么,你已经落伍了。不妨来西洋菜街和通菜街走走看看,在街头艺人的歌声中,在“楼上书店”的书架上,在街头攒动的人流里,感受这里独特的香港气息。

分享到:
(责编:刘融、刘洁妍)



社区登录
用户名: 立即注册
密  码: 找回密码
  
  • 最新评论
  • 热门评论
查看全部留言

24小时排行 | 新闻频道留言热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