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网8月23日电 据香港大公网报道,香港工业在近一个世纪以来,经历过起飞、兴盛,也陷入过低潮、困境。目前的境况虽不景气,但新任香港工业总会主席、从事钟表行业超过40年的刘展灏却并不悲观。他认为,“大浪淘沙”是个“去弱留强”的过程:留下来的企业拥有过硬的实力,淘汰一批实力较弱的企业还能减少业内竞争。所以他预测,未来数年虽然会有一批企业被淘汰,但低迷的环境一旦过去,很可能将迎来下一个高潮。
刘展灏形容香港工业受到“内外夹击”,正处“内忧外患”。他解释道,所谓“内忧”,是指上个世纪80、90年代,大批香港厂商看中内地租金平、劳动力成本低,而将厂房北迁至珠三角一带。但现在内地经济发展迅速,“无论是地租,还是人工方面,成本都大大增加”,加上人民币快速升值,之前的成本优势已不复存在。
“珠三角的港商现在面临两个选择,一个是继续北迁,一个是转型升级。”刘展灏指出,许多厂商无法承受每年超过10%的人工增加,会考虑将厂房转移。有的会选择搬到越南、缅甸等劳动力成本较低、货币兑换也较有优势的地区,但仅局限于制衣和纺织业一类产业链较为单一的企业;而选择继续北迁的,则仍然面临成本上升的潜在风险,而且交通上耗时耗资甚巨。“所以许多港商为留在珠三角会选择另一条路─产业升级”,即通过提升科技水平,以自动化机械运作代替人力,“不过,这条路也并非人人走得通,转型成功也并非易事”,他坦言道。
另外,全球经济并不乐观,“香港的工业以内地作为生产基地,但客户的来源主要来自欧美”,刘展灏说,如今欧洲死气沉沉、萎靡不振,近两三年难有起色。美国的情况虽然稍好,但恢复的速度不尽人意。因此,他建议港企可将焦点集中于巴西、墨西哥、南非等新兴市场。
把握优势推陈出新
然而,尽管香港工业身处“内忧外患”,但久经风雨的刘展灏并不感到悲观。他认为,“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有高有低,低时应做好准备,迎接高峰”。他又说,香港的产品在国际上有较好口碑,备受外国消费者垂青。如果能够把握住自身优势,适时推陈出新,相信再创发展高峰并非难事。
在政策方面,身兼港府经济发展委员会成员的刘展灏认为,政府有心扶持香港的中小企业,如去年6月推出的“BUD专项基金”,就是为了帮助企业建立品牌、升级转型。不过,他也指出,仍有继续完善的空间,如贸发局可主动开拓新市场,帮香港企业建立新优势;又如通过“信贷保证计划”,帮助中小企更易获得贷款等。
低迷一旦过去 高潮就将到来
展望未来,刘展灏早在2010年便曾预测,珠三角一带的港企将锐减三成。事实证明,目前有超过10%的珠三角港企已倒闭,如今他依然保持原来的判断。不过,他认为香港的工业,尤其是制造业,还是“大有可为”。因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制造业。同时,他又认为,“大浪淘沙”未必是坏事。“企业在遇到危机之时,为了生存下去,会迫使其作出转变,转型升级”。故一方面是对企业的考验,一方面让较有实力的企业留下来,同时减少竞争。所以,他预测,“低迷的环境一旦过去,很可能将迎来下一个高潮”。(实习生 周琳)